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教 >  >> 
传统不可丢 大辽国皇帝都要亲自捕鱼抓鹅 契丹人有哪些渔猎绝活
来源: 中华网热点新闻      时间:2023-03-30 18:12:35

观古今看世界

契丹人祖辈活动的区域在东北的西部,既有广阔蒙古草原可以放牧,又有山林水泽可以渔猎,所以契丹人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结合体。也因此,他们的生存条件要高于草原民族,而游猎的习俗又使得"弯弓射猎本天性"的契丹人不怯于战。

强大起来的契丹人一直尊崇祖辈的渔猎传统,哪怕是后期契丹贵族腐化堕落了,但是根据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形成的四季捺钵制度仍然被皇帝和贵族们遵循。也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并不定居,帝国的中枢一年四季都在车马移动之中,年年周而复始。出使辽国的苏颂就有诗传世,"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资料图片)

辽墓壁画所绘契丹人出行图

同时代的宋朝人就说契丹人,"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而且"四时游猎"。很多宋人讥讽契丹人的"四时游猎",认为他们是安于享乐,不务正业。但殊不知渔猎传统正是契丹人的安身立命之法,尤其是大规模的围猎,则等于一次军事演习。

不过,在很多宋人的笔记中,详细介绍了契丹人的渔猎之法,或许本是中原士大夫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毕竟契丹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辽国皇帝果然生猛 用大铁钩捕鱼

宋辽檀渊之盟后,真宗、仁宗朝有一位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宋绶,他写了一本书,叫《契丹风俗》。关于契丹人凿冰窟窿冬捕之事,他写道,

"蕃(契丹)俗喜罩鱼,设毡庐于河之上,密掩其门,凿冰为窍,举火照之,鱼尽来凑,即垂钓竿,罕有失者。"

宋绶描写的是一般契丹人如何捕鱼,而大辽国皇帝却不用鱼竿,而是用钩子。

东北各地处处开花的冬捕都声称始于辽代

南宋著名学者程大昌对宋辽历史颇有研究,在其《演繁露》中就说,

"鲁河钩牛鱼,虏中盛礼,意慕中国赏花钓鱼,然非钓也,钩也。"

这个虏中盛礼就是重要典礼的意思。大辽皇帝开年大事就是春捺钵,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到了预定的行营驻扎之后,皇帝的一项最重要任务就是捕头鱼。

这头鱼当然不能小,不然皇帝多丢分。所以头鱼都是牛鱼,也称牛头鱼,按照当时书中描写,应该是大型鲟鳇鱼一类。有多大呢,看名字就知道了,头大如牛。史书中说大的能有二三丈长,当然这么大的鱼,注定早早就被吃光了。

既然是头鱼,就必须由皇帝亲自捕获。皇帝和皇后早早就要住在冰面上。侍从们在要捕鱼前,在河的上下十里"以毛网截鱼,令不得散逸,双从而驱之,使集冰帐。"

然后在皇帝面前的冰面上凿四个洞,一个是要凿穿见水的,三个能看到河里的情况就行。鱼也是想呼吸新鲜空气的,于是都凑到了凿穿的窟窿前。

然后皇帝就用带着绳索的大铁钩朝窟窿里扔就行了,聚集了那么多鱼,一钩一个准。等中钩的鱼挣扎累了,就直接拽上来。然后就开始"头鱼宴"。

头鱼宴是用来招待重臣以及藩属民族的,因为女真势力逐渐强大,所以辽国后期的春捺钵一般都在与女真势力的交界处,四千精兵随驾自然是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金国太祖完颜阿骨打就是因为在春捺钵上差点被辽帝杀掉,所以才起兵造反的。

天鹅这么美 却有专取脑髓的刺鹅锥

现代人没事还要来点野餐烧烤的,整个大辽国的国家机构都跟着皇帝一年四季地迁徙,那就更得时不时来个宴会热闹热闹了。"头鱼宴"之后就是"头鹅宴"。

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辽史》

就是说,河面还结冰的时候,捕头鱼。等冰面化开了,天鹅飞来了,就开始抓天鹅了。

物语说

"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长期的狩猎不仅仅是让契丹人掌握了各种渔猎手段,更是使其骑射成为本能一般。而皇帝和贵族们都要参加的大规模狩猎,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一场场的军事演习,即是"纵马于野,驰兵于民。"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崛起之时,契丹人擅长的渔猎不仅使得战士骁勇,而且解决了后勤问题,"六百余里行且猎,日有鲜食,军上皆给"。

元朝脱脱在著《辽史》时总结契丹的战力,"挽强射生,以给日用……以是制胜, 所向无前。"就是说,契丹人行军打仗都不用带辎重,所以渔猎是契丹人安身立命的传统。

可以说,大辽国能立国二百年,坚持渔猎传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就如取而代之的女真人所言,过犹不及,和平日久,契丹人长期游猎不理政务,"承平日久,无以为事……内外骚然,所以亡也。"

参考资料《辽史》、《契丹风俗》、《演繁露》、《燕山杂录》、《使北记》、《辽史拾遗》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鹅湖的芭蕾舞是挺美,不过契丹人是把天鹅当食物的。契丹诗人写过,"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

冰融雪化后的第一只天鹅必须由皇帝捕获,与头鱼一样,为"头鹅"。

"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燕山杂录》

关于捕猎头鹅,《辽史》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

简单说,就是大家都穿着迷彩服(墨绿色衣服),隔着五七步就站一个人。上风处有瞭望哨,看到天鹅在水面就举旗示意。然后赶过去的侍从们就敲锣打鼓地让天鹅受惊飞起。

随即"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

海东青是猎鹰中的一种,为契丹贵族所喜爱,尤其是捕猎头鹅时,不是用箭射,而是要放海东青去捉。

海东青的个头比天鹅略小,所以扑上去之后,基本上是两鸟都掉在地上。

而皇帝负责抓天鹅的侍从必备的是一把锥子,名为"刺鹅锥"。当天鹅落地后,侍从就会赶过去,"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

陈国公主墓就出土了这样一支玉柄银锥。

玉柄银锥"刺鹅锥"

捕获头鹅之后,自然又要大宴群臣,"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是为"头鹅宴"。

狩猎好帮手 长腿细腰犬 敢跟老虎斗

头鹅属于皇帝,是因为鹰是皇帝的,实则抓捕头鹅都是专业人士干的,为了更好地渔猎,大辽国成立了"监鸟兽详稳司",完全是一条龙服务。做好了自然有赏,做不好,那可是会掉脑袋的。

《辽史》记载,一名负责饲养、训练"海东青"的人,就因捕鹅有功,居然被提拔为了"工部尚书"。

辽穆宗时期,侍从沙剌迭因为侦查不到位,延误了捕鹅时机,最后受"炮烙"、"铁梳"的酷刑而死。

海东青是渔猎的一大助力,而契丹人围猎大型猛兽时,还有其他的帮手。

"猎,遇三虎,纵犬获之"--《辽史》

辽兴宗的猎犬也是够厉害,三只老虎都能拿下。

辽墓壁画中的猎犬(中间部)

不少辽墓中的壁画上都有猎犬的影子,与我们现在的宠物狗不一样,契丹人的猎犬都是长腿细腰犬,看着就十分矫健。经常与海东青一起在壁画中出现。

宋朝人写的书中,还提到了辽国一直特别凶悍的猎犬,"舜民又问:北地雕窠中生猎犬,果否?答云:亦有之,然极难得。今驾前有二只,其性颇异,每猎而获,十倍于常犬。"--张舜民《使北记》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